大小新闻客户端8月25日讯八月的烟台,因为一个又一个高级别顶级盛会的召开,一批又一批海内外院士的到来,无疑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上最闪耀的“星”。
8月9日至23日,以烟台黄渤海新区为主会址,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中国·烟台第四届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制造院士论坛、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第四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第三届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五场大会相继召开,短短两周时间,共有38位院士与会,他们围绕海洋经济、光电及磁性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交流研究成果,把脉产业未来,献策烟台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全国各地争相发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当下,院士集聚烟台成了“现象级”事件。是院士选择了烟台,还是烟台选择了院士,其背后深意引人深思,给区域创新发展带来诸多启发。
院士来了,创新前沿来了
“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一位院士就是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代表,掌握着科技创新前沿的最新密码,更是传递产业最新动态的信使。
8月份,数十位海内外院士纷至沓来,在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这给制造业大市烟台带来了什么?
“‘数字孪生’也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要深耕数字采集,更好实现从‘过程孪生’理解‘数字孪生’。”围绕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给出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全球“抗新冠药物”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详解团队做法:“目前,我们给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使用阿兹夫定和可利霉素相结合,分别用于活性抑制和表达抑制,从而实现‘双保险’。”
“制造业要迈向高端,必须多听企业需求,多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业未来发展的研究,发挥各方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就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给出路径方案。
回放在烟台召开的五大盛会,院士发言声声入耳,既介绍了创新最前沿动态,又提出协同创新路径方法。
会后,烟台企业界人士给出如是评价:有最新研发信息分享,有产业把脉点评,有未来趋势分析,与院士专家近距离“对话”收获不一般。
院士来了,与会人士受益匪浅,办会单位烟台同样收获满满。在第四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团队与玲珑轮胎签署合作协议,外籍院士闵永刚团队与万华节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外籍院士陈建平与中节能(山东)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外籍院士陈建平等四位专家正式受聘为烟台黄渤海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专家顾问,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创新”为媒,产业为基
院士,烟台。这两大关键词,近日反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成为烟台和国内各大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507.html